人类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4-09-25 16:23:58
人类的语言教案

人类的语言教案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人类的语言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人类的语言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法

讲授法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通读课文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重点分析第一小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说明文的阅读要点入手,分析怎样阅读说明文,从而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语言学家吕叔湘

(三)检查预习题第三条

查词典,大体辨析下面各组词。

意图组合障碍倚赖

意念连缀阻碍依赖

意思组成

意义

(四)通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

------------。(特征,特征之一)

2、。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表达变化无穷的---------。

3、人类语言采用--------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五)用一句话归纳三小段的大意

第一段:强调人类的语言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之一。

第二段: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第三段: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六)师生共同阅读第一小段

1、请同学朗读第一小段

2、找出本段的重点句子。

3、一小段共有几句话,可分几个层。

4、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好象稀松可是实在?

5、第三句话到第七句话是什么关系?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6、为什么先比吃饭、走路,后比说话?

7、讨论读中提示

8、总结这一小段

(七)小结本课内容

(八)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第二小段

板书设计

人高等动物

1、人类会烧熟了吃1、别的动物都吃生的

2、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2、别的动物让身体跟地

条腿走路,把上肢解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

放出来干别的、更重

要的活儿。

3、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3、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

还会说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小段,讨论有关练习。理解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二小段

1、指名朗读这一小段

2、用一句话归纳人类语言的特点

3、给这一小段分层次

第一层:叙述作者对两句的认识过程。

第二层;通过对比,分析这两句话的说法。

第三层: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分析人类语言能随机应变的原因

4、讨论第一层次

思考这两句错在哪里?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5、讨论第二层次

通过鹦鹉、猩猩和人进行比较,说明了什么?

讨论这一层次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讨论读中指示

6、分析第三层次

(1)这一部分是什么结构?

(2)第8、9两句从什么角度分析人类语言的特点?

(3)第10句总结特点

(4)体会第11句的作用

7、讨论这一小段中几处括号的作用

8、讨论读中指示

9、小结这一小段

三、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1、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

(为什么要加上别的二字?)

2、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

(上肢改成手行不行?为什么?)

3、至于猩猩,根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试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

(极其有限的一点对符号语言起了什么作用?)

本人意图

4、形成无数的意念

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

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意图与意念有什么区别?意思与意义有什么差异?)

五、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条:

阅读第2段,想想为什么先说鹦鹉、猩猩的所谓语言,为什么从大师兄的作文说起。

六、小结本课

七、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第二小段

板书设计

人类语言的本质特点

内部结构:音素音节多音节

连缀组合

(一方面又再)变化无穷

随机应变表达功能:无数意念,配以语音,综合运用(一句话)

(另一方面又然后)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研读第三小段;体会说明文的结构的层次;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三小段

1、齐读这一小段

2、思考这一小段可分几个层次?

第一层:指名中心句

第二层:说明为什么语言用声音作为手段?

第三层:总结归纳全文。

3、分析第二层次

4、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把声音与形象进行比较?

声音的优点是:A白天和黑夜都能发挥作用,且不受阻碍;

B声音的有效距离大

C声音可以把手解放出来

D声音的速度快

声音的缺点是:没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形象的优、缺点是什么?

5、分析最后一句的作用。

A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B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本文三段都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说说运用这些方法对具体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7、讨论文中的读中提示。

三、联系全文,分析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四、观全文,说说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五、结全文的写作特点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的说明。

2、语言特点。< ……此处隐藏1150个字……师兄文稿中的两句话引入,极其浅显地说明了人类语言特点,亲切、自然,既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又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语言的平实、缜密、严谨除在第1段中得到充分表现外,第2段中讲对大师兄佩服、随机应变、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的选用都是匠心独运,第3段中,将声音与手势、图画作比较,也显得干净利落,毫不啰唆。

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本文较多地采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成为本文的一个重要特色。作者精确地选择比较的对象和确定比较点,或类比,或对比,尽力使抽象艰深的道理变得生动具体。例如,第1段将语言与吃饭、走路类比,又将三件事与别的动物对比,突出了语言这一看似平常又极不平常的人类特有的功能;第2段将人类语言与鹦鹉、猩猩的能言对比,十分鲜明地说明了人类语言的特点;第3段将声音与手势、图画比较,选择光线、距离、速度、超越障碍及能否同时做其他事等进行对比,突出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为手段绝非偶然。

四、布置作业

1.书面完成理解·分析题一,口头完成揣摩·运用题七。

2.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段落、层次、说明方法)。

附:《人类的语言》艺术三题

《人类的语言》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说明文,选自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第一章第一部分。原标题是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现在的课文标题是教材编者所拟。这篇文章在写作艺术上成功之处颇多,以下三方面是更加值得探讨的。

一、举例艺术

本文是解剖语言学抽象事理的说明文,所以精选例子至关重要。例子选得好,就能寓抽象于具体之中,因为读者可以从作者的举例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产生感性认识,从而对有关的抽象事理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文章的第2段,在说明只有人类的语言才能随机应变时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举得十分巧妙而且自然,从拉家常回忆自己小学里读书时班上一位同学的作文谈起,举出了鹦鹉学话的例子。指出: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第二个例子举了猩猩。猩猩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的语言。这个例子举得很典型,是用西方学者先进的科学试验的结果来说明的,有根有据,很有说服力。这两个例子,一个说鹦鹉学话能发出声音,但不会加以变化;一个说猩猩会一点符号语言,但不能把它变成声音。一句话,它们都不能随机应变。而这正是动物和人类的根本区别所在:动物没有真正的语言,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这样就为下文理论上阐明人类的语言为什么能随机应变作了很好的铺垫,让读者在头脑里初步获得些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吕叔湘先生历来非常重视文章中例句的选用,他说过:在任何一本语法书或一篇语法论文里,例句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时候甚至是主要的部分。例句选择得好,说明的话就可以简单些,读者能从例句上悟出道理(规律),说明部分只要点一下就行了。反之,如果没有很好的例句,说明部分使多大的劲也不容易让读者完全领悟。吕先生所说的选例句虽然是对写语法论文而言,但同样适用于写剖释抽象事理的说明文,我们可以从本文所举的例子中悟出这个道理来。

二、比较艺术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分得出事物的高低。本文采用比较说明的方法是突出的,其中有的属于类比,有的属于对比。例如第1段为了说明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别的动物的特征之一,作者先把语言跟吃饭、走路作类比。因为这三件事都是人类区别于别的动物的特征之一,就很有说服力了。接着作者又通过人与动物的对比来具体说明这三个特征:别的动物都是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这样一项一项地进行对比,目的是要衬托出最后一项,突出本段的说明中心。作者行文从容不迫,如数家珍,看似信手写来,其实完全是基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

又如在第2段,作者举了鹦鹉、猩猩两个例子之后,就把它们同人类作对比,从而自然地得出结论:人类的语言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所办不到的。

再如第3段中说明为什么人类语言要采用声音作为手段时,首先通过视觉、听觉在与光线的关系上的对比,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手段优越于采用视觉手段;然后通过声音手段与手势之类的对比,进一步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手段优越于采用视觉手段。这样一对比,读者自然就心领神会了。

三、语言艺术

这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色是:活泼轻快,明白如话,娓娓动听,趣味盎然。首先,作者采取同志式的平等态度,拉家常的谈话方式,不摆架子,不绕弯子,尽量少用语言学的名词术语(比如语言,也就是说话,而不说语言就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或语言就是口语和文字之类),而且不搞什么寻章摘句,旁征博引。

作者在《语文常谈》序言里说:这些文章既平淡无奇,行文也没有引经据典,当不起概论、基础之类的美名。委实是自谦之辞。其实,这正是本文的一大优点。本文属科普文章,读者对象是具有一般文化程度的人,包括中小学教师、青年学生在内,我们读这篇文章时就被作者的娓娓而谈吸引住了,感到亲切自然,饶有兴味。这就是效果。吕先生能用极其通俗、一清如水的语言在不到1100字的篇幅内,把比较深奥的语言学知识和抽象的语言学事理讲得如此清楚明白,而且要言不烦、直截了当,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实在难能可贵。

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深厚功力,而且反映了作者的群众观点和优良文风。其次,这种特色还表现在:多用口语,句子简短,句式活泼,语调轻快。我们读过不少语言学方面的文章,发现有的文章读起来就比较吃力,读完了,自己的理解有时还跟作者的原意捏不到一块儿去。可是读吕先生的文章却颇有轻松感,一点不感到吃力。

请看文章开头一段文字: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这段文字,句式之活泼轻捷,语调之明快轻松,在同类文章中是见得不多的。作者尽量把书面语化成口语,如不说无关紧要平平常常而说稀松平常,字数减了一半,就容易上口得多了;又如三处用了儿化韵,使口语色彩显得极为浓烈。

此外还善于换同义词语,如前面用了仔细想想,后面再说不去仔细想时,就说不去想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又如前面用了了不起的,后面再说同样意思时,就说是极不平常的。这些同义词语的灵活变换,有效地避免了语言的单调,呆板,大大增强了语言的生气和活力。另外,我们还发现作者极善于将复句化成紧缩句。如不说别的动物只要有几条腿,就使用几条腿,而说有几条腿使几条腿;不说人类的嘴除了能吃东西之外,还会说话,而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不说声音则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而说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不说手势之类,如果距离大了,就看不清楚,而说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不说如果打手势,就要比说话慢;如果是画画儿,那就更慢了,而说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赶不上等等。

《人类的语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