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语文教案示例

时间:2024-11-29 10:53:17
《祝福》语文教案示例

《祝福》语文教案示例

《祝福》语文教案示例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本课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 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P.)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 ……此处隐藏7467个字……流,从小饱读诗书。家中雇请女工帮佣,原在情理之中,难道能让鲁四太太去烧火做饭,干下等粗活?从法律观点看,我们应称呼其为“贺老六妻”,今姑从俗。必须指出的是,鲁四家并未拖欠半文工钱,怎么能说他是经济剥削呢?现在也不是作兴打工挣钱嘛。再说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有谁肯予收留呢?要不是鲁家念其可怜,她早已流落街头,不知所终。众所周知,鲁镇的年祭是传统的大典,祭祖时令其回避纯是出与好意,根本谈不上所谓身心摧残。而祥林嫂却对好意心怀不满,消极怠工。鲁四与她终止雇佣关系完全合法合理。祥林嫂在离开鲁家后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与鲁四没有任何干系。

在辩论中,控方常常感到告不倒鲁四,听了辩方的陈词,似乎鲁四也不是个坏人,他并无黄世仁的暴行或南霸天的罪恶。控方经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讨论,给鲁四定下了在经济上的残酷剥削与精神上的严重伤害两大罪名,替祥林嫂申诉,为鲁四夫妇定罪。可以这样认为,控辩双方的陈词构成了两个阶级的对话,各方所持是不同的道德标准。一个是站在人民民主的立场上,理直气壮地为祥林嫂争取生存与生活的权利;一个是站在封建主义的立场上,千方百计地替剥削者寻找理由和借口。

从柳妈身上取得突破,证明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控方为了从精神迫害取得突破,巧妙地将证人柳妈传到法庭。请看下面的一段对话:

法官:你是柳氏?

柳妈:小民正是。

法官:柳氏听好,此地是法庭,句句话都要负法律责任,不能说谎。

柳妈:小民多年吃素,一心礼佛,不会说谎。

控方律师:柳氏,你在祥林嫂离开鲁家的前一年冬天,在一个下雪天的下午,是不是对祥林嫂说过这样的话——

辩方律师:反对,这是诱供!

法官:反对无效,继续问话。

控方律师:你说她嫁了两个男人,都死了,这两个死鬼的男人到了阴间还要争,阎罗大王就把你锯成两半,判给这两个男人。你对祥林嫂说过这样的话吗?

柳氏:是的,我说过,不过我是出于好意才告诉她的。

控方律师:你还讽刺她额头上的伤疤,说是倒不如那时一头撞死干净,留下伤疤成了大家嘲笑的对象,这样的话难道也是出于好意吗?

柳妈一时语塞,控方律师抓紧追问:柳妈,是谁教你这样说的?

辩方律师:反对!

法官:柳氏可以回答。

柳妈:凡是本地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的,鲁四太太对我也是这样说的。

控方律师:法官大人,这就很清楚了,柳氏显然是受了鲁家的暗示,竭力在祥林嫂面前宣扬因果报应的恐怖,故意伤害她本已十分脆弱的心灵。

在《祝福》一文的学习中,让同学们认识到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们从《秋菊打官司》一剧中得到启发,采用报刊上常用的“道德法庭”、“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和发现这个悲剧产生的原因。通过法庭辩论,同学们清楚地看到,柳妈是完全站在封建礼教一边的。她对祥林嫂的“关心”越多,事实上是对祥林嫂的残害越深,到最后让祥林嫂带着极大的精神重负离开了人世。随着法制教育的深入,随着法律专业的升温,语文课上组织法庭辩论这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同学们表现了极大的参与热情。

悲剧的制造者是不会轻易认输服罪的,饰演辩方律师的同学认识到他们越是深入地开掘鲁四夫妇及柳妈等人的内心世界,为他们寻找各种存在的理由,把控方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便越能成功地揭示出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的庞大和沉重,使处在最底层的人们丧失觉悟与抵抗的能力。他们是这样为柳妈进行辩护的。

辩方律师:法官大人,控方的言辞完全是颠倒黑白。首先,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时衣食无着,身无分文,经中介人再三说情,鲁四夫妇出于同情才收留了她。第二,对祥林嫂来说,精神伤害之大莫过于夫死子亡两件事,从她一再讲述阿毛被狼所害一事可见精神上刺激之深。第三,柳氏所讲的两次寡妇在阴间锯身一事,原是在当地流传着的,也是很多人所相信的,并非柳氏或鲁四夫妇所首创,而有意加害于人。

法官宣布暂时休庭。

创造性的人物设计使祥林嫂胜诉,但也引起了争议

在双方激烈辩论中祥林嫂将要败诉时,法庭上却出现了意外的转机。

控方律师:法官大人,我还要传第三个证人到庭。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是他就是鲁四夫妇的儿子鲁阿牛。他从小生活在鲁家,对祥林嫂在鲁家的遭遇知道得最为详细,对鲁四夫妇的伪善和狡诈也知道得最为彻底。现在他已经站在了我们面前。

鲁阿牛:法官大人,我想揭露的是这样一个事实。鲁家是鲁镇土地庙的主要捐助者,庙祝对鲁家唯命是从。自从第二次雇佣祥林嫂之后,鲁四夫妇对于她的神情麻木呆滞,反复叨念阿毛的惨死,已十分不满。他们在大失所望之余,多次暗示柳妈要让祥林嫂知道自己的罪孽深重,怂恿她去土地庙捐门槛,又指使庙祝加倍要价,将其所得之半数返回鲁家。可见捐门槛原是一个圈套罢了。

控方律师:祥林嫂本以为拿出血汗钱捐门槛,就可以赎清自己的罪孽,但祭祖时却仍不让她去碰碗筷,这对她是个致命的打击,她终于明白自己的罪孽是无法赎清的,她彻底地失望了。但是祥林嫂永远不会明白这原是鲁四等人设下的一个圈套。她在人财两空之后,在一个祝福之夜,带着无限的惶惑和恐惧倒毙在鲁镇的街头。鲁四夫妇在祥林嫂身上犯下的罪行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这场法庭辩论以控方的胜利而告终。这种活动型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了平时那种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与教授的被动地等待和依赖,大大地激发起了学习的主动求知和自我负责的态度。有利于使学生深入地认识半个多世纪前弥漫于中国社会中的浓重的封建意识和观念,深刻地认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有利于学生能动的设计与创造,同学们深入地研究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活动,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而且站在新的制高点上作了审视与反思,通过活动促进了思想和学习上的提高与交流。也使教师实施“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教学,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导者真正成为可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营造全新的教学氛围,实现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互相结合。

在辩论总结时,对于对鲁阿牛这个人物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认为,道德法庭是一次建立在课文《祝福》基础之上的教学活动,主要的人物和情节必须忠实于原著。如果离开课文去编造情节,外生枝节。那就不是在教《祝福》了。因而控方的设计是不可取的。持这种意见者是少数。

第二种认为,道德法庭的辩论既要忠实于原著,也可以在原著的框架内作合理的虚构,比如电影《祝福》、越剧《祥林嫂》都有情节的虚构,最近在上海演出的越剧《孔乙己》中还出现了《药》中的场面。控方设计的鲁阿牛这个人物及有关情节,不仅可信,而且富有创造性。在二三十年代确有不少出身于地主家庭的青年,投身革命后反戈一击的情形。持这种意见者人数较多。

第三种认为,鲁阿牛这个人物并非向壁虚构,控方以巧妙的构思击败了辩方,使祥林嫂得以胜诉,大快人心。问题在于这一设计没有突出反而削弱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没有加强反而弱化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意义。反映了控方对《祝福》的深刻意义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持这种意见者也为数不多。

《《祝福》语文教案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